1999年,硫酸依替米星获批国家一类新药,成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随后,由济民可信山禾药业生产的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走出实验室,走向临床,历经20余年的市场考验,现已成为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领导者,每年惠及数百万感染患者。
为了助力临床精准化、合理化使用抗生素,济民可信率先与国内抗感染顶尖专家团队合作开展硫酸依替米星流行病学界值研究项目。本项目由华人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Chinese Committee o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ChiCAST)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徐英春教授领衔全国多中心开展,以获取依替米星流行病学界值,未来更好指导临床精准用药。
半个世纪前,抗生素的使用并没有建立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导致的耳毒性和肾毒性等副作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让人们一度“谈庆大霉素色变”。然而,一代代的科研工作者并没有放弃对氨基糖苷类的改进,上世纪70年代,第三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半合成为主的新技术成功实现了高效和低毒。我国科研工作者通过在庆大霉素C1a的1-N位上引入一个乙基,得到了一个重磅药物——依替米星(Etimicin)。
作为全新结构的氨基糖苷类药物,依替米星不仅对大部分G+及G-菌有良好抗菌作用,而且适用于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等各系统感染,总有效率高达93.38%1。
表1 依替米星对G+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表2 依替米星对G-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图1 依替米星抗感染有效率
安全性方面更是质的飞跃,依替米星与其他氨基糖苷类药物相比,其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变态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降低。上市后安全性调查显示,依替米星耳毒性发生率为0.15%(4/2634),肾毒性发生率0.19%(5/2634),接近罕见不良反应发生率2。
为了助力临床精准化、合理化使用硫酸依替米星,历经4年攻坚克难,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牵头,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广州呼吸病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开展的硫酸依替米星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界值(Epidemiological cut-off Value, ECOFF)研究即将完成。硫酸依替米星流行病学界值的确定可用于辨别上述菌株的野生型和非野生型,并为临床折点的确立奠定研究基础。
恰逢2022第八届北京感染病学年会,济民可信专题会特邀徐英春教授团队带来《硫酸依替米星流行病学界值研究》专题分享,共同见证依替米星中国最权威的ECOFF数据。
图2 《硫酸依替米星流行病学界值研究》专题分享
本研究共收集各中心2018年1月至2021年12 月各科室分离的非重复菌株。在研究方法上按照EUCAST药物敏感试验标准,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MIC测定,并使用ECOFFinder软件计算各菌种ECOFF 95%、97.5%、99%、99.5%、99.9%相对应的MIC值。研究结果显示,依替米星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表现出较好的敏感性!
表3 依替米星流行病学界值研究结果
随着抗生素的大量应用,细菌耐药问题已经构成了我国乃至全球重大公共健康威胁 。最新CHINET监测显示,大肠埃希菌对部分头孢类/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高达50%3,可用药物越来越少,合理应用抗生素变得非常重要。 依替米星作为新一代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低、安全性好、协同用药疗效显著。配合一天给药一次的用法,药物能够在剂量较低的情况下,以较小的毒副作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成为耐药时代一颗闪亮的新星。
此项研究充分建立了依替米星对临床重要分离菌株的流行病学界值,并为后续PK/PD界值和临床折点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更精准更合理使用抗生素。此外,国内开展有价值的药敏相关临床研究,不仅为国际舞台中发出中国声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促进了我国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工作的健康发展,体现我国民族企业的崛起,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里程碑意义!